向“上”心理:高度与身份地位之间的比例奥妙
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都有一种遍及 的心理,向“上”的强烈愿望。现实生活中,人们向上的心理渴求随处可见。比如一些领导者讲话时,总是喜欢站在高于群众的某个位置上,法庭上高高在上的法官看起来永远都是那么威严而不成 侵犯,奥运会上最高的阿谁 领奖台永远都属于这个项目的冠军运动员,而获得银牌和铜牌的选手则永远都只能仰视冠军,甚至于那些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者在向熙熙攘攘的人群颁发 激情四溢的演说时,也喜欢站在一个破纸箱或一块石头上,以彰显本身 的突出和高大。
当然,最能表现 高度与地位关系、也最让人忍俊不禁、印象深刻的画面,当属“二战”爆发不久后,卓别林拍摄的影片《大独裁者》中的一幕了。影片中,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这两个大独裁者同时来到一家理发店理发。当两人在理发椅上坐定后,理发师开始为他们剃胡子。此时,两位大独裁者都想向对方显示:本身 才是法西斯的最高主宰。于是,两人开始了让傍观 者哭笑不得的“暗战”。由于此时的两人脸上都被涂满了肥皂沫,且被围布紧紧地束缚在椅子上了,因此。两人能证明本身 比对方更强大的方式只剩下一个了:看谁把本身 的椅子升得更高。于是,这两个家伙就开始在那拼命地拉高本身 的椅子。
故事画面固然滑稽可笑,但确实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高度和身份地位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和奥妙 的比例。很多情况下,无论是动物还是人,都喜欢用高度抢占本身 的统治地位。而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站立的发言姿势对获取谈话控制权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长久以来,挺直或弯曲身体的做法一直就是人们用来建立上下级关系的一种方法。当我们在提到皇室成员时,常常会用到“阁下、殿下”等词语;而当我们在谈论那些言行令人不悦的人时,使用的词语往往就变成了“粗俗”“卑贱”和“下等生活”等。相信谁都不希望别人说本身 “鼠目寸光”,更不肯 意被其他人“看不起”,或是在人前“低人一等”。为了吸引不雅 众的注意,演说者大都会选择站在高人一等的演讲台上颁发 激情四射的演讲。在有些国家的文化傍边 ,人类社会常常被分成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两个阶层。
那些位高权重,或表示 出色的人时常会摆出一副“傲慢不成 一世的样子”,并“不迟不疾 地应对”所有人或事。他们会以一种“俯视”的眼光打量着周遭的一切,或是用一种“趾高气扬”的态度来评估身边的人或事。神话传说中,没有哪位自命不凡的神灵会住在偏僻的荒野里,更不会屈尊降贵地选择山谷或盐沼为本身 的栖息之所。通常,那些神灵们都住在像瓦尔哈拉殿堂,或奥林匹斯山上那种远离人间烟火、高高在上的天堂圣地。
假如你想检测一下高度与威信之间的关系,那么你可以找一个伴侣 来完成以下这个测试。首先,你躺在地上,让你的伴侣 笔直地站在你的身旁,此时你们俩之间的高度差就达到了最大值。接着,你让你的伴侣 用最大的声音、最严厉的表情来申斥你,谴责你。之后,你们俩交换位置,你站着,他躺下;然后再让他以同样的态度重复之前斥责你的话语和动作。这时候,你会发现,他不仅会觉得这样做异常困难,并且 就连他的声音也发生了变化,根本无法再像刚才那样理直气壮。这一次,他完全缺乏底气和应有的威信。
有趣的是,某些时间和场合,放低本身 的身体却是优越的信号。比如在别人家中,如果你悠闲地躺在沙发上,身体放得很低,而主人却站在一旁。这种在别人的地盘毫无拘束的行为,实则是在向主人表示本身 的优势地位,或者说是你因为身份尊贵而对他所表示 出来的那种不屑一顾的态度,这无疑是很不礼貌的。
所以,对身份地位与高度之间关系含义的理解,应该随时间地点以及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不成 “一刀切”。
- 评论一下
- 最新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