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不是“上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尽管权威在某一方面有着强势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但权威不是“上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面对权威,我们可以尊敬,可以看重,但必需 要保持本身 独立的不雅 察和思考,必需 因时、因地、因人进行分析和辨别,不然 ,就会在“权威效应”下彻底丧失自我,失去自主。
2005年1月1日,全球实现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欧盟与美国对华纺织品的一次次设限和动辄援引专门针对中国的“WTO特别庇护 条款”。中国的许多纺织企业一时间被这种始料不及的打击砸晕了,大量的货物积压使得它们遭遇了如海啸一样的灾难。其中浙江雄狮集团是一个经过几十年发展的大型集团公司。到2000年时,它已拥有1000多名职工,年营业额达到了1.2亿元。在经过纺织品贸易打击后,仅仅因为银行要收回400万贷款,雄狮集团就彻底被打垮了。
其实正是“权威效应”把它们推到了今天的艰难处境。在“中国人世和纺织品贸易配额取消后,中国将成为最大的受惠国”的“权威”暗示下,它们都以为2005年1月1日欧美放开纺织品贸易的那一刻,将是中国纺织品在欧美畅行无阻的时刻,于是,几乎所有的纺织企业都在不顾后果地疯狂扩军备战。它们显然忘了要进一步去分析问题:由于各方遍及 认为中国将会是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的最大受惠国,所以中国必然成为新一轮贸易庇护 主义的首要打击对象。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由于这位“权威”的心理学家的语言暗示而让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有气味。
由于对德语老师的权威崇拜,学生根本没有用鼻子仔细去辨别气味,而“化学家”打开瓶盖后形成的心理暗示却起了作用。这说明在权威面前,人们往往很容易屈从“权威”而放弃对事物本相 的思考和认识。
- 评论一下
- 最新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