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特的课堂实验:做笔记有助协同作用
我们很容易遗忘一些信息,特别是那些容易忽略的细节问题。但是,如果这些细节正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呢?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在心理学的角度已被证实确有道理,巴纳特的课堂实验得出做笔记有助协同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巴纳特曾经以大学生为被试者做了一个实验,研究了做笔记与不做笔记对听课学习的影响。给大学生们提供的材料为1800个词的介绍美国公路发展史的文章,实验者以每分钟120个词的中等速度读给学生听。而大学生被分成了3组,每组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甲组为做摘要组,他们被要求一边听课一边摘出要点;乙组为看摘要组,他们在听课时,可以看到已列好的要点,但本身 不动手写;丙组为无摘要组,他们只是单纯听讲,既不动手写,也不予提供有关的要点。课程完结之后,研究者对所有学生进行了回忆测验,检查其对文章的记忆效果。
实验结果表白 :本身 动手写摘要组的学习成绩最好;在听课时看摘要,但本身 不记录摘要的小组,学习成绩次之;单纯听讲、不做笔记,也没有摘要的小组,成绩最差。
同样的课程,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学生,只是因为有没有做摘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为什么我们更宁愿相信本身 的双手,而不是本身 的大脑呢?
首先,做笔记有助于提高记忆力。用笔记下的内容,它与仅看到的内容有本质的差异。前者既有思维参与,又有活动因素,而后者主要是思维参与,其参与程度一般也不如前者。因此,记忆效果不如前者。现代心理学大量实验表白 ,活动是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的。
其次,做笔记有助于多种分析器协同作用。分析器是指,分析和判别外界信号刺激的各种个别要素的系统总称。这其中包孕 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所以,我们在使用笔记记录时,它用到了看、记相应的分析器活动。每一种分析器进入大脑记忆的通道并不一样,但彼此 都是联系的。同一内容在不同通道进入,从而使记忆更加安稳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白 ,单凭听觉,会话通信每分钟仅能传达100个单词,而视觉传达的速度则达到听觉的一倍;视觉、听觉同时起作用,传达的速度则是听觉的10倍。可见,分析器参与越多,彼此联系越紧密,其记忆效果就越好。这就是用笔记下来的内容容易记住的原因之一。
- 评论一下
- 最新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