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为什么要逆耳?让对方接受的意见才是好意见
让你的意见顺利引导对方,“忠言”要逆耳从来就是个错误的不雅 点,能够让对方接受的意见才是好意见。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表扬他人,但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指出他人的一些错误,如果直接地批评,很可能会让对方反感;如果间接地告诉对方问题的所在或者先对本身 进行批评,则效果会好得多。
很多人都难以接受直截了当的批评,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要是当众被批评就会更难堪。但是,如果间接批评一个人,就往往容易被接受,这是因为间接批评不仅可以让一个人知道本身 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并且 还会让他觉得这是本身 的自觉行为,是本身 主动改正的,不是在别人的训斥和监督下的被迫行为。
我们在指出对方的错误时,若想让对方虚心接受我们的意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间接法,二是自我批评法。下面,通过两个小故事,来别离 感受下这两种提意见的方法。
【间接法给他人提意见】
战国时期,齐国和魏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一次,齐国想讨伐魏国,但是淳于髡觉得这个时候伐魏对齐国很不利,就竭尽全力地阻止齐威王发动讨伐。他对齐威王说道:“大家都知道,韩国的黑狗是跑得最快的,而东郭的狡兔是四海之内最狡猾、最敏捷的兔子。一次,韩国的黑狗追逐东郭的狡兔,绕着山跑了三团,翻过了五座山。兔子在前面没命地跑,黑狗在后面死命地追,最后两者都跑得筋疲力尽,双双累死了。这个情景正好被一个农夫看到了,他不费吹灰之力就独占了兔子和黑狗。
现在,咱们和魏国已经征战很长时间了,但是两国的实力相当,长期争执不下。长年的战争,不仅让士兵们苦不胜 言,老百姓也困苦不胜 ,生活没有任何保障。我很担心咱们和魏国长期兵戈 的结果,就会像我说的黑狗和狡兔一样,两者都死于疲命,强大的秦国就比如 那故事中的农夫,成了最后的得利者。”
淳于髡用比方 ,巧妙地指出了齐威王在政事上的失误,形象生动,很符合实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齐威王听后深以为然,从而采纳了淳于髡的建议,取消了讨伐魏国的念头。
因此,如果他人有过失,你间接提出来要比直接说出来更温和,不会引起对方的强烈反感,并且 还能说服对方。
【自我批评法指出对方的错误】
戴尔·卡耐基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几年以前,我侄女约瑟芬离开堪萨斯城的家来纽约做我的秘书。约瑟芬那时候十九岁,三年前中学毕业,只有一点儿工作经验。不外 ,现在她已经成为一个很能干的秘书了。
刚开始的时候,她工作还有很多欠缺,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常常忍不住就想批评她。一天,就在我又想要批评她的时候,我就对本身 这样说:“戴尔,卡耐基,你的年龄要大约瑟芬很多,处事和工作经验也要比她多得多。你怎么能够希望她会跟你一样,具有你的不雅 点、你的判断力、你的见解呢?在你十九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你都做了些什么?是不是也有很多愚蠢、笨拙的不雅 点呢?”
在想过这些以后,将约瑟芬和当年的我做对比,我发现她要比十九岁的我强得多。从此以后,当我想批评她的时候,我总是这样说:“约瑟芬,虽然你犯了一点错误,但是我当年犯的错误更大。没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做的,都是需要多工作、多积累经验才能做好的。并且 ,你现在要比当年的我要强得多。我本身 也犯过很多可笑的错误,所以我不想批评你。但是,要是换一种做法,是不是就不会犯错误了?”
听了我真诚、公平的谈话,约瑟芬就愉快地接受了我的意见,并且很快就改正了工作上的错误。可见,在你要指出一个人的错误的时候,不妨先说一下本身 的错误,这样不仅能够给对方留面子,并且 还更容易让对方接受,从而积极地改正错误。就像上面的卡耐基要批评他的侄女,就要先在批评之前承认本身 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是会犯错误的,然后再指出对方的错误,这样对方就比力 容易接受。
总之,人们都说“忠言逆耳”,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在说忠言的时候,不必“逆耳”,“逆耳”会使得他人听不进去,无法接受意见。如果能运用间接指出的方法以及自我批评的方法,那么你的意见很快就会被接受。
- 评论一下
- 最新跟帖